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形式就是教授在讲台上授课、学员坐在课堂里听课或讨论。这种看似经典、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学习模式不知陪伴多少人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以至于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5月9日下午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和心理学院联合实施的一次教师研修活动,或将改变公众认知。在项目团队的要求下,来自上海杉达学院、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的参训民办高校教师们,邀请自己所教授的民办高校学生一起来到研修现场,让大学生们亲口告诉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真实需求——如何分配时间?偏好哪些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使用什么数字产品?经常光顾哪些网站?业余时间喜欢哪些娱乐方式?愿意接受教师怎样的教学风格?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低头刷手机、对上课置若罔闻?未来有什么职业规划?又期待老师给予哪些支持?……
在这里,培训主讲教授、参加培训的教师、大学生三者是平等的、开放的、互助的,往日里教师-学生的角色藩篱被彼此间真诚、真实、真正的交流、倾听所替代,即便是培训主讲教授,此时也不过是提前有所策划的“导演”。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最早由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到了20世纪下半叶,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理念再次被重视,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改革方向。
大学生亲口告诉老师们自己的偏好和习惯
2012年起开展的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和近年来开展的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都体现着这一教学理念,成为我国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目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兴趣爱好和潜能,以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进而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这种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长期以来,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备课、教学、考核已成为常态。虽然大纲始终包括学情分析要求,但往往教师对授课对象主观判断多、主动倾听少,由此不同程度降低了教师对学生需求判断的真实性,影响了学生参加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正如上世纪90年代起持续影响全球的“教学学术”概念所强调的,大学教师需要运用做科学研究的态度、方法来研究大学的教学。而教学要成为学术,首先就必须“溯源”——去探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在当今人工智能大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日益丰富的挑战面前,如何让大学课堂的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得、技能习得、人格养成和价值观塑造,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迁移,是当前大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同时也是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教学改革难题。大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倾听、学习、调整、革新,用新的理念迭代固守的传统教学模式,才能真正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培养学生面对未来世界的变化而终身学习的能力;才可能在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发展、胸怀家国情怀的新一代大学生。
这正是此次“民办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成长与个人发展工作坊”的设计初衷。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研修模式,本次培训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的项目团队和心理学院的主讲教师团队共同策划实施,为期48学时。课程方案依托教育心理学一系列经典理论,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经典学说等,独创“三个支架”教学模式(案例支架、知识支架、技能支架),灵活运用课程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导入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时时互动,以“学”定“教”,力求让培训课堂本身成为对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理念的生动诠释,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接受媒体采访
自2012年以来,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市民办高校“强师工程”教师培训项目的主要实施主体,始终以专业的视角和高度策划各类有助于民办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活动,为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截至2024年4月底,已经有21631人次的本市民办高校教师参加“强师工程”项目的研修,项目涵盖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多个主题的研修内容,除此之外中心还与国外知名高校深度合作,联合开展短期访学、硕士和博士学历项目。在专业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强师工程”项目已经向长三角民办高校辐射,自2019年以来,已经有30多所院校加入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学发展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