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全国多位FD专家为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出谋划策

发布时间:2024-07-04浏览次数:32

7月2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圆桌研讨会在教苑楼B101举行。

清华大学教授于歆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炬明、复旦大学副教授丁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苏永康、上海大学教授辛明军、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项乐源、厦门大学教授郑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洪化清、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耀明、董玉琦、罗俊龙作为特邀专家,和研究中心团队共20人参加了研讨会。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雄伟主持会议。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黄海涛欢迎各位业界大咖、学界前辈和老朋友专程前来指导工作。黄海涛表示,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多年来深耕教师教育领域,积累丰富实践经验。在学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过程中,研究中心责无旁贷,对于“传统‘传帮带’供不应求,如何帮助青年教师站稳三尺讲台”“教学学术如何获得学界认可”“在各国教师教育模式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上海案例”等问题要始终关注,不断求索。

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雄伟对机构成立背景、目标宗旨、人员构成、政策背景、博士点申请,以及包括教师培训、教学大赛、论坛会议、课题合作在内的各类实践项目进行了介绍。徐雄伟强调,新成立的“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对象聚焦“高校教师”,视域集中“教师发展和教学能力”,定位瞄准“研究中心”。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徐雄伟主任提出的四个问题开始“同题共答”:

  • 如何理解全球视野中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变化?

  • 如何从学生学习视角推动高校教学改革实践与教师专业发展?

  • 如何融合跨学科视角探究高校教师教学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

  • 如何推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建设与系统性变革?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表示,研究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可喜可贺”。“要做教师发展,首先要有懂教师发展的人,因此Faculty Development方向的博士培养非常重要。”如何培养?董玉琦强调了三个重点:“国际化、国际视野”“跨学科团队、多学科交融”“始终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学习”。

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郑宏表示,虽然教学大赛本意在于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关注和能力提升,但完赛后的教师有没有真正反哺日常课堂?学生有没有获得感?当前并无数据支撑。“FD领域亟需元研究、跟踪研究。”郑宏表示,研究中心今年5月的民办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成长与个人发展工作坊(点击回顾:倾听学生真实感受 实现教学目标双向奔赴)是挖掘教师、学生真实需求的有益探索,未来应当邀请更多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真实问题”。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项乐源表示,自己对台湾大学的教师发展工作印象深刻,“研究生助教一方面服务于教师,减轻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做助学,回归到学生。”她期待新成立的研究中心通过实践“把老师、学生、课堂联系起来”,同时“用跨学科视角研究真问题,建立教学学术共同体”。

复旦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丁妍建议分三个层面推进研究工作,包括:基于丰富实践项目积累的培训数据进行现状研究,聚焦教学举措效果、旨在推动教学改革的研究,以及面向政策层面的智库研究。“加拿大女王大学教发中心以开发测量评估工具见长,卡耐基梅隆大学研究过应答器对课堂效果的影响,期待研究中心研究真实问题,为老师、为学生服务,同时自身作为学习型组织持续保持成长。”

上海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辛明军十分看好AI+Faculty Development带来的化学反应。他认为无论是课程形式改革、教学空间智能化,还是用跨学科视角开展教研、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都离不开AI赋能。“谈趋势时,一定要跳出教师发展谈FD。”

 上海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辛明军十分看好AI+Faculty Development带来的化学反应。他认为无论是课程形式改革、教学空间智能化,还是用跨学科视角开展教研、搭建教师发展平台都离不开AI赋能。“谈趋势时,一定要跳出教师发展谈FD。”


 清华大学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提出5点建议:

 第一,为兼顾教师在职业生涯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应建立教师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尤其关注副教授、教授、名师等不同职级、称号对应的要求和技能。

 第二,培训势必与AI结合。一方面是内容纳入AI,教会教师使用AI,另一方面是形式AI化。

 第三,促进真实维度下的实证研究,如“学生学习投入与成效”,用数据支撑教学改革依据。

 第四,为客观评价教师“教学投入程度”“投入与产出关系”搜集案例。

 第五,立足本校,建立一批虚拟教研室。一方面可以支撑国家虚拟教研室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在上海市域内跨行政区划、跨单位、跨学科、跨专业开展教研、比赛、听课、试讲等活动,并给予教师更加细分、更有针对性的支持。

 华中科技大学院校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赵炬明对研究中心寄予厚望,“能不能把‘大学教学’作为一个专业做出来?”赵炬明认为,所有教师都应该有两个专业——一个是学科专业,另一个则是大学教学专业。他建议研究中心从三个层面作规划:第一层,基础培训体系,涵盖基本教学知识和技能;第二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大学教学技能;第三层,细分专业方向。此外,赵炬明也回应并赞同了虚拟教研室等设想。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院长罗俊龙表示:作为上海四所高校心理学院之一,上海师大心理学院定位于“教育心理师生发展”,与“教师教育”不谋而合。心理学院与研究中心合作开设的“民办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成长与个人发展工作坊”证明,课程题目收集自受训教师、授课教师双双磨课、科研成果主动让公众听懂可以达到“三赢”效果——教师“以教促学”,学员确有收获,组织方收获品牌和美誉度。未来,心理学院将和研究中心紧密合作,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支撑培训设计,通过脑电设备促进实证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工作室副主任苏永康提到,一方面,不少教师发展中心成员本身相对保守,技术素养欠缺;另一方,身处知识密集型时代,学生和公众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入职前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培训已经过时。他建议,2-3年跟踪式培养模式势在必行,期待研究中心可以培养一批开放、先进、面向未来的培训师,推动FD整体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高耀明反思当前教育学领域实证研究少,宏大叙事多,对教师的帮助、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作用有限,“但实际上有很多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此外,他认为日内瓦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新技术培训+教师个性化求助+聘请相应专家援助”的模式值得参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习研究发展中心研究员洪化清介绍了南洋理工大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把控和促进机制,包括:录制1200堂课并逐一分析;分析每一堂课花费多少经费;教师考核包括“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缺一不可、否则无法晋升;学校每年专项拨款3000万新币;学习研究发展中心对所有教室、设备握有统筹、管理权利,甚至做过“室内温度开到19度时学生最专注”之类实证研究……洪化清同时建议,研究中心应当继续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在更高站位上,为中国的教师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会议最后,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雄伟感谢与会专家的真知灼见和无私分享,表示研究中心将进一步梳理、整合、理清脉络,长远规划,为上海师范大学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为中国高等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助一臂之力。

 当天上午,应上海师范大学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邀请,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于歆杰教授,在教苑楼B101为来自上海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市属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和骨干教师们进行了题为“教学档案袋中的智慧——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实践”的讲座。

 1991年自贵州保送进清华大学电机系、2001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的于歆杰,如今是清华大学“电路原理”的学科负责人,也是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组长。

 从教23年,学生40万,其中清华大学学生2万,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的慕课学生38万。科研方面,于歆杰常年保持在全球前10%水准;教学方面,他一举囊括清华首届新百年教学成就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霍英东教育教学一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第四届“杰出教学奖”。

 2019年,于歆杰花费5天时间编写出清华大学第一份“教学档案袋”,汇总梳理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实践。2023年,他又重新梳理、修订,这一版本即将出版面世。

 讲座中,于歆杰系统介绍了“教学档案袋”推行的背景、目标,展示了他的“教学档案袋”长什么样、有什么特色;同时直言不讳地提出了他对单位组织教师编写“教学档案袋”的建议以及他对教师编写“教学档案袋”的建议。

“只要在大学里上课,是一位真正的学者,就一定会写教学改革文章,哪怕这件事对他的职称晋升没有帮助。因为教学学术和科研学术从各方面看,本就等量齐观”“促进科研,单位只需因势利导;促进教学,单位需要主动为之”“大先生就是pave the way的人,他们披荆斩棘,于无声处听惊雷,从一片荆棘中开出一条通道来,证实了这个方向是对的”……

 于歆杰的分享既充满理想主义的澎湃动力,又处处拆解、将“难而正确的事”化为可落地、可复制的操作经验。正如现场聆听的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郑宏的评价“令我震撼”,相信这场讲座将为每一位高校教师和管理者带来反思和借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