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至7月2日,“教师和教育者作为终身学习者和终身学习的促进者”国际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首席项目协调官Raul Valdes Cotera先生,UIL优质学习生态系统团队负责人Rakhat Zholdoshalieva女士,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主席Jose Roberto Guevara先生,欧洲成人教育研究学会主席Marcella Milana女士,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终身教育处处长闫鹏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骥教授,曲阜师范大学何爱霞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李盛聪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欧阳忠明教授等来自全球16个国家的近40位教育政策制定者、学者与实践者齐聚上海,围绕教师终身学习的全球实践、政策框架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对话。
开幕仪式及新书发布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在开幕致辞中指出,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已成为应对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效途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4明确强调,要为所有人提供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并促进他们的终身学习。对中国而言,终身教育要积极应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的战略需求。上海始终致力于打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城市新生态。上海正在积极构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把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融入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实现职前-职后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等多项举措,上海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叶霖霖强调:“教师的终身学习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使命。期待本次会议取得丰硕成果,为推进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感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任,欢迎所有不畏暑热远道而来的贵宾。袁雯表示,教师对于终身学习的理解和实践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未来;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也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上海师范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达成的深刻共识,也是过去两年取得合作成果的基础。那么在厘清“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概念之后,如何进行评价?如何展开培训?如何将终身教育理念完全融入教师培养和教师教育过程,是下一步双方合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一所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方面享有悠久传统和独特优势的师范大学所必须回答的命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所长Isabell Kempf通过视频致辞感谢上海师范大学对研讨会的支持和保障,感谢与会嘉宾的出席、洞见与坚定信念。Isabell Kempf指出,2022年召开的第七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CONFINTEA VII)上通过的《马拉喀什行动框架》不仅将终身学习确立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原则,也将其视为促进社会包容、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与集体赋权的重要驱动力。与上海师范大学合作以来,双方在多个方面取得进展,包括撰写国家案例研究、专题论文、全球综合报告、课程指导方针并召开了一系列网络研讨会。”让我们一起充分利用此次机会,携手制定切实可行、具有包容性、并深植于教学现实的工具与策略。”
开幕式上,由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终身学习与发展研究院院长袁雯教授带领研究团队所著的新书《终身教育新论》正式发布。
上世纪60年代,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念,引发全球关注。作为理念,朗格朗强调,教育应当是面向人人、覆盖一生的,人人享有优质终身教育的权利;作为概念,终身教育是个体一生教育与学习的总和,支持一个人终身不断的成长。如今,这一理念与概念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认可。
然而,自《终身教育引论》出版以来,世界已然迎来巨变,教育的核心力量——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当如何应对?在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如何将一线教师的真实需求、真实声音纳入考量?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如何有效衔接?如何为学习者打造灵活多样、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体系?一系列“最后一公里”问题仍亟待解决。在中国,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宏伟目标;2025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更是明确提出了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彰显我国对终身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与坚定决心的同时,也要求终身教育研究者给出立足现实国情的政策建议和落地方案。
新近出版的《终身教育新论》通过对比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中的洞见与中国教育的现状,提出了“教育即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旨在通过三个重新,尝试探讨新时期终身教育的新发展方向:
一是重新梳理中国式终身教育的背景和缘由,即:中国式的终身教育从何而来?为什么今天的中国更迫切地需要实施终身教育?
二是重新界定中国式终身教育的概念和理念,即:什么是终身教育?什么是中国式终身教育?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什么样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成果的价值是什么?
三是重新思考中国式终身教育的蓝图和实践,即:如何构建服务全民高质量学习的终身教育体系,有哪些问题、困难和挑战?这种终身教育体系有哪些实施路径,各实施主体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六国案例揭示实践路径
本次研讨会的重要任务在于六个国家案例的分析、讨论。来自中国、南非、智利、芬兰、德国、卡塔尔的学者代表用6个迥异的教师教育模型呈现了世界的多元和趋势的共性:
在PISA测评中持续领先的芬兰通过5年制硕士培养体系(含120学分教学法研究)构建教师研究能力,双元制教育先驱德国则以KMK(德国16州教育政策的法定协调机构)标准的42项能力要求保障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素养,体现出高福利国家强调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制度共性;
中国案例中,国家级数字平台405亿次访问量,国培计划15年间累计培训教师超1000万人次,上海强师工程年投入2000万、2012-2024年精准培训21631名上海民办高校教师等实践规模数字引发关注;智利推行标准化+精准补偿机制,全国实施《优质教学框架》105项指标+38%专门针对弱势学校,并为贫困区教师提供额外津贴,这一系列亦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
南非选择“国际协作+本土认证”模式,开展非洲技术增强课程联盟(Africa Federation for Technology Enhanced Curriculum)项目并通过先前学习认证机制(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应对资源不均挑战;而卡塔尔则独辟蹊径,12项国家教师专业标准(Qatar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for Teachers)创造性融合澳大利亚教育质量研究所(Education Quality Institute)与伊斯兰教育传统,实现了外部标准引进与本土文化适应的有机统一……
各国虽路径迥异,但共同指向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践行者和学习社会建设者的核心角色。会议期间,国际机构负责人、联合国官员及各国学者、代表坦率分享、积极碰撞,从效率、公平、资源、产出、学生视角、教师需求等不同视角展开不同维度的头脑风暴,力求求同存异、促进共识,以提升全人类福祉。
未来议程:制定全球框架,发布全球报告
此次国际研讨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学习研究所(UIL)与上海师范大学(SHNU)重大合作项目“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教师教育终身学习的国际研究、政策和实践(2023-2026)”的重要推进,该项目旨在为世界范围内相关政策、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第一阶段,2023年-2024年,主要成果是发布“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全球综述报告,包含文献综述、政策分析及案例研究。
第二阶段,2024年-2025年,主要成果是面向教师教育、培训和发展机构,发布终身学习政策指导方针、建议和实操工具。
第三阶段,2025年-2026年,主要成果是在四个联合国成员国开展政策指导方针、建议和教师培训工具的测试和验证,进一步完善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的概念定义和实践方法。
下一步,双方将联合发布包含文献综述、政策分析、案例研究在内的“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全球综述报告,并推进课程框架、监控框架和工具以及培训模块的开发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