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工作坊:为高校教师专业成长赋能

发布时间:2023-05-21浏览次数:28

5月19日,首期“上海市属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成长与个人发展工作坊”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启动。

虽然是工作日的周五,却有四十多位一线教师从临港、奉贤、宝山等不同高校赶来;为时5小时的密集培训没有吓退学员,反而不时有笑声、掌声从第一教学大楼传出,引得路过的大学生好奇张望。

这个工作坊,究竟有怎样的魅力?

在开班仪式上,活动承办方、上师大教育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教授介绍了工作坊的背景:一方面,“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已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另一方面,前期调研显示一线高校教师确实有困惑。此次工作坊的设计初衷就是回应一线教师需求,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痛点问题为目标进行针对性设计的课程。“希望这个培训能够让大家确确实实有所提升,也希望大家既然自愿选择,就坚持到底,保证出勤率。”

教师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徐雄伟教授

教育学院心理系主任罗俊龙教授介绍了工作坊最大特色:“双授课教师制”+“案例研讨教学”,每个主题配备两位导师,“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一家之言,而是两位老师根据学员提供的案例,反复碰撞、沟通四、五次才打磨出来的方案,课堂也设计了充分互动,希望大家感觉都是干货。”

心理系崔丽莹教授梳理了所有调研结果发现,“教学设计”“学生兴趣与动力”“学生成长”“教师成长”“师生关系”是老师们最集中的关切,完全呼应工作坊10大主题。

心理系罗俊龙教授

心理系崔丽莹教授

破冰环节由心理系乌阿茹娜副教授担当

虽然40多位学员来自18所高校,彼此间并不熟悉,但当乌阿茹娜教授开始带领团体游戏,现场一下子就热起来,有人紧张、有人欢呼、有人笑弯了腰,有人笑出了眼泪……

临近中午时,说起小组伙伴的名字、学校、特点,每个人都如数家珍;要设计一张海报、一个Logo,也根本不在话下!

小组代表介绍团队海报、logo以及6项承诺。每一张都非常有爱!

下午的两个半小时正式进入主题内容。第一期“读懂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由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丁雪辰,以及专攻“青少年心理学”的胡娜老师共同担当导师。

“各位先放下手里的笔,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下这个一号小组提供的案例”。培训伊始,两位老师便启动案例小组讨论。很快,就有小组梳理完备,举手要求分享。

“我也遇到过心理筛查中提示存在风险的孩子,但我认为不要刻意区别对待,我的经验是通过学校,包括社团、班级、宿舍、个人4个不同圈层,帮助这个孩子建立自信……”

“我觉得大学的课程难度应该和高中更好衔接,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

“我不同意,大学就是大学,课程内容应该有自己的标准,我是不太接受那么矫情的……”

“我也不太理解,现在的孩子是不是太玻璃心了?我的父亲上个月癌症去世,那么多年他一直很努力,如果看看癌症病人的求生欲,是不是这些就不是事儿了……”

“案例里的夏同学还是要学会自我接纳,接受自己是普通人,向内看,和自己比……”

同一个案例,居然引发如此多元、发散的视角,而老师们是如此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着实让两位授课老师感到振奋。

在学员们发言的过程中,丁教授时而用理论支撑大家的论点:“这就是‘大鱼小池效应’,就像NBA新秀赛里各州冠军一争高下”;时而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应学员:“当我手术结束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确实就像你说的,感觉其他都不是事儿,所以生命教育正是我们在努力做的……”

丁教授认为,大学生所处的人生阶段决定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有两个:认识自我,以及建立亲密关系。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每个人模式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是迷茫、焦虑、躺平、听话,还是充满内驱力、果断、坚毅。老师们首先需要对这两个人生议题有认识、甚至反思自身的经历、经验,才能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把准脉,给予切实指导。

丁雪辰副教授梳理当代大学生主要议题:认识自我和建立亲密关系

90后老师胡娜是全场最贴近0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一位:“我的学生们看的动漫、打的游戏和我当年都一样,是否这10年就没有发生变化呢?不,有很大的变化。他们更愿意当面怼,更多批判性思维,这是时代造就的。”

胡娜老师分析,社会不确定性增加、物质极大丰富、社会分层明显、多元价值观冲击、网络化数字化影响,叠加疫情宅家等等……时代洪流裹挟之下,尚未确立自我认知的年轻人更容易“内卷”“躺平”“社恐”。对于这些当代大学生典型心理特征,一线老师们依然可以从积极、消极两方面加以认识,在理解、共情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胡娜老师分析当代大学生典型的心理特征表现

下周五(5月26日),工作坊将继续进行。上午和下午将分别结合案例介绍教育心理学经典理论,欢迎持续关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