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区域内民办高校教学发展的学术共同体,提升民办高校的整体实力,2019年,江浙沪皖三省一市教育厅(教委)共同启动了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首届大赛以来,有效地促进了长三角地区民办高校教师的互动和交流,大赛以赛促教,成功地展示了民办高校教师的风采,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能。五年间,大赛在各省轮转举办,2025年再次由上海承办。
11月7日-8日,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江苏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安徽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上海市民办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五届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大赛覆盖长三角地区128所民办高校,经过校内选拔赛、省内晋级赛的层层筛选,最终76名教师晋级决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与专家组、组委会的慎重合议,最终评选出10名一等奖、30名二等奖及36名三等奖。
创新赛制:回归课堂 师生双赋能

本届大赛以体系化革新赛制,在竞争、较量、展示之外,更核心的是关注并赋能参赛教师的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其创新之处可概括为四大亮点:
1. 分组更精细,覆盖全学科
设置10个竞赛组别,精准覆盖文、理、工、艺术、思政五大学科领域,兼顾不同职称教师的发展需求,确保竞赛的公平性与专业性。
2. 评价重过程,考察全方位
构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多元评价机制,参赛教师需提交课程实施大纲、课堂教学实录视频、教案设计、教学创新汇报等材料,系统考察其在教学准备、课堂实施与课后反思的全流程教学能力。
3. 现场强互动,聚焦创新度
现场答辩环节采用 “15分钟教学创新汇报+5分钟专家提问” 的评审模式,重点聚焦教学设计的创新性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推动教学实践真正回归课堂、聚焦学生发展。
4. 理念新突破:“一核两翼”新格局
大赛构建起“一核两翼”的创新格局: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一翼对接教学创新大赛,注重课程的系统设计与教学创新;另一翼融合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特色,夯实教学基本功与课堂实效。 通过系统备赛,教师一方面提升了教学素养,让学生直接受益;另一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素材,为教师持续发展蓄势。真正实现了“以赛促建、以赛促强”的赛事目标。


工作坊:公民办教师共探创新路径
11月8日上午举办的“卓越教学与创新发展”工作坊,成为本届大赛的一大亮点。工作坊设工科、理科、文科、艺术、思政五个专业组别,创新采用“新老结合、公民办联动”的交流模式,邀请在各类教学比赛中担任评委的公办高校教师、青教赛及教创赛特等奖获得者、上海市教学能手等资深专家,与参赛的民办高校教师展开深度对话。
在工作坊现场,不同背景的教师展开直面交流。青年教师直言在教学过程中遭遇的真实困惑,分享尝试过的解决方案;深耕教学多年的名师坦率分享同行观察与核心经验;有着丰富参赛经历的前辈毫无保留地剖析心路历程;评审专家则对教学改革趋势、代表性案例进行专业解析。这种多层次、多维度的深度交流,让每一位参与者在分享互动中重新思考“教与学”的本质,个体与同伴之间的思想碰撞,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原始动能。
通过这种创新的交流形式,工作坊有效促进了不同院校、不同学科间优质教学资源的流动与互补,实现了教学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深度交融,为构建跨校际、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探索出了可行路径,实现了公办民办教师对于提升教学创新能力的双向奔赴。

文科组反馈:“一直听说杨婷,知道她拿了国赛一等奖,这次终于见到本人,真的很厉害。她提到一路打比赛,每一句说出来的话都必须仔细斟酌,要细致到这个程度。这句话对我很有启发。”

艺术组反馈:“明虹老师记录得很认真,记了好多张纸,把我们每个人的特点、特色都点评到了。她也鼓励我们坚持参加教学比赛。因为我们都是艺术老师,感觉很有共鸣。”

理科组反馈:“我是工科组老师,今天到理科工作坊去找找灵感,很有收获。我上的是纯工程的课,案例经常选大国工程,但身边小区改造之类的案例我并不了解,我正苦恼怎么更新PPT。今天刘可伋老师说用好AI就能整合更多身边案例,一下子解决了问题。”

工科组反馈:“收获特别大。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把一场比赛比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磨课。不要想着把平常上课的素材拿出来就可以用。但凡在比赛中拿到奖的人,都有过人之处。”

思政组反馈:“思政理论课怎么上?有老师提到要通过大量的互动。徐俊老师就介绍了脱口秀的方式。我把这些都记录到笔记本上了,很快就可以转化为我们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这些想法完全可以采纳,非常非常赞!”
总结交流:共话民办教育新篇章
11月8日下午,大赛总结交流大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
01/ 共襄盛举

11月8日下午,大赛总结交流大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卢鹏,浙江省教育厅总督学张悦,江苏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崔春霞、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等三省一市教育主管部门和承办单位领导共同出席大会。
02/ 东道致辞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杨海燕在致辞中回顾了大赛六年发展历程。她指出:“纵观前五届大赛,我们面向128所长三角民办高校,397位一线教师晋级决赛,其中青年教师占比75%。他们在教学竞赛中不断突破自我,已成为长三角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核心生力军。”她强调,教学技能大赛不仅激发教师自我反思和变革的能力,更通过备赛、摩赛、观赛形成了共同发现、共同改进的学习共同体。杨海燕表示,作为上海市青教赛的永久承办地,上海师范大学已真正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重要摇篮”,未来将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持续为长三角民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03/ 颁奖仪式
在热烈的掌声中,出席大会的领导共同为本次大赛的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04/ 专家点评

大赛评审专家代表、上海师范大学黄友初教授(左)从育人实效、终身学习和职业态度三个维度高度评价本届赛事,特别赞赏参赛教师群体“将终身学习用到深处”。合肥工业大学陈翌庆教授(右)则特别赞赏参赛教师们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两位专家一致认为,大赛充分展现了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05/ 薪火相传

获得二等奖的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郑雪怡老师(左)感谢大赛“架起了跨越行政区划的桥梁”。此行看到更多优秀同行的她感慨:“原来做一名好老师,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终身学习,付出巨大心力。”摘得一等奖的安徽新华学院史欣伟老师(右)则表达了对赛事平台及系列教学工作坊的由衷感谢:“此次上海之行让我受益匪浅。未来我将站稳讲台,为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学发展贡献力量。”
06/ 接力传承

在随后举行的举办地交接仪式上,本届主办方领导、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将赛旗交予下届主办方领导、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卢鹏的手中。大赛赛旗的交接标志着这一区域性赛事将在新一轮的循环中持续推动长三角民办教育的协同发展与深度融合。
07/ 展望未来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顾红亮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肯定了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贡献。他指出:“民办高校以五分之一的专任教师,承担了四分之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任务,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强调,下一步将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契机,持续打造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品牌项目,“进一步优化项目实施,拓展获奖教师的示范效应”,写好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篇大文章。
最后,顾红亮寄语全体教师:“希望获奖教师真正成为全国民办高校教师的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为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历经五届耕耘,长三角民办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已发展成为区域民办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一张名片。赛事通过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机制,持续为民办高校教师搭建互学互鉴、共进共荣的成长平台。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长三角民办教育将继续深化协作、凝聚合力,共同谱写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篇章。

大赛当日,2025年长三角民办教育协作发展会议同步召开,与会领导充分交流了各省(市)民办教育的工作内容和特色,并对下一年长三角地区民办教育协作发展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达成了共识。





